西牛麻竹笋“匠”字篇:从1根笋到8.8万人的匠心筑梦

西牛麻竹笋“匠”字篇:从1根笋到8.8万人的匠匠心筑梦_南方+_南方plus

产业的根系深扎大地,皆因无数双手的筑梦托举。截至2024年底,匠清远西牛麻竹笋全产业链产值109.65亿元,西牛率先成为清远市农业综合产值突破百亿元的麻竹农业产业。这几年的笋字迅速蜕变,背后是根笋 8.8 万从业者用初心与创新写就的奋斗史诗。他们是到万种植户、拓荒者、匠心餐饮人、革新者……是产业链上的点点星光,共同让这株 “剥衣黄金” 在新时代绽放出耀眼光芒。

耕植者

扎根山林间,让笋苗结出富果

清远英德被誉为“中国麻竹笋之乡”。2024年,全市麻竹笋种植面积达99.25万亩,新增10.49万亩,全年鲜笋产量151.36万吨,全链综合产值109.65亿元,是全国麻竹笋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交易量最大的地区。而这庞大产业的根基,深扎在无数种植户的双手之中。

八月的英德,漫山麻竹林绿浪翻涌,正是丰收的旺季。清晨时分,笋农谢绍春拿上砍刀和铁锹,来到自家种植的50亩西牛麻竹林里,将竹根旁的小竹枝一一砍掉,然后培土施肥。艰辛的工作他干得热情洋溢,他说,2024 年,他通过种植西牛麻竹笋,增收就达到10万元。

笋农谢绍春。

笋农谢绍春。

谢绍春此前在珠三角打工,2020 年,他返乡种植西牛麻竹笋,从一名“白领”变成笋农。“我家三代都种西牛麻竹笋,我从小就在竹林里‘长大’,怎么种、怎么砍我都了然于胸。”凭借丰富的种植经验,他不仅将自家50亩竹林打理得井井有条,更组织周边农户成立互助小组,把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分享给邻里,带动片区亩产提升。“以前散户种笋各凭经验,现在大家抱团学技术,连片竹林的产量和品质都稳了,收购商更愿意来收。”

56岁的笋农曾汉文与西牛麻竹笋打了大半辈子交道。从16岁种笋开始,他见证了麻竹笋从零散种植到集约管理的蜕变。“之前交通不发达,运不了鲜笋,只能在竹山上将笋制成笋干售卖。”近年来,随着道路设施的完善和销售渠道的畅通,越来越多人回到家乡从事西牛麻竹笋种植或收购工作,单西牛镇就有不少于35个合作社、80个收笋点,大大提升了产业市场竞争力。

2024年,曾汉文带头承包50亩撂荒地,带领周边农户连片种植优质麻竹笋。除了鲜笋售卖之外,他还与村民一起把竹叶摘下来卖给当地收购点用于包粽子,把竹竿砍下来卖给合作社作为板材原料。单是麻竹笋周边产品,就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超过24万元,带动农户收入超过420万元。

连片的西牛麻竹笋林。

连片的西牛麻竹笋林。

从背着笋干走山路,到与乡亲一同拓荒增产,谢绍春、曾汉文们的脚步,正是万千笋农推动产业升级的缩影。随着销路拓宽、技术普及,越来越多农户投身到西牛麻竹笋产业。这些细微的努力,让英德麻竹笋种植面积逐步攀升至近百万亩,为后续的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提供了坚实基础。

开拓者

叩开国际大门,让笋香飘向四海

有了充足优质的原料供应,如何让西牛麻竹笋“卖得好”“走得远”?这需要有人为麻竹笋插上“翅膀”,在产业链延伸与市场开拓中勇闯新路。

近日,清远农投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斯娜近日电话不断,她正忙着协调把最新一批麻竹笋产品发往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区。“最近实在分身乏术!我们一年能接到约200吨的订单,这生意是越做越好了!”

2012 年,从湖北大学农学硕士毕业的江斯娜回到家乡英德。彼时的西牛麻竹笋,已凭借 “种植易、回款快、体量大、政策好” 等独特优势,发展出数十亿元的产业规模,发展态势如火如荼。但在专业的眼光审视下,江斯娜敏锐察觉到产业发展的短板:“当时西牛麻竹笋多以原料形式在国内销售,深加工环节薄弱,终究要‘看天吃饭’”。

清远农投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斯娜。

清远农投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斯娜。

2019年,带着对家乡产业的深厚热忱,江斯娜毅然辞去体制内的工作,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携手创业,决心为西牛麻竹笋开辟更广阔的天地。

创业伊始,江斯娜凭借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学术功底,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充分了解麻竹笋一二三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然后制定详尽的商业计划书,精准评估市场需求,潜心钻研国内外先进的种植及产品加工农业技术。

为提升麻竹笋附加值,江斯娜推动成立加工厂,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将新鲜原料加工成笋干、即食酸笋、罐装酸笋等多元化产品,让麻竹笋身价倍增。团队还大胆尝试 “跨界融合”:把英德红茶裹入麻竹叶,制成小巧玲珑的竹叶粽子茶;与本土豆腐品牌联袂打造低卡低脂的笋丝豆干,一经推出便受到年轻女性群体的热烈追捧。

江斯娜向前来考察的客商介绍西牛麻竹笋产品。

江斯娜向前来考察的客商介绍西牛麻竹笋产品。

在销售渠道方面,江斯娜将目光锁定 B 端大宗贸易。近年来,她带着产品奔走于广交会等重要展会,在校友群等社交圈积极“吆喝”家乡特产。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间,订单从湖北、湖南、上海等国内经销商,延伸到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客户。如今,其公司60%的业务来自外贸,年出口量超200多吨,带动四五家合作社消化四五千吨原料,让万千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订单的持续增长,也倒逼产业不断升级。为了拓展更多海外客户,清远农投正加紧建设新厂房,全力打造具备国际水平的加工厂,预计月底即可投入运营。“最近已有不少客户提前来参观考察,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江斯娜对未来充满信心。

不止江斯娜团队,近年来,英德众多企业家在清远市的统筹组织下,前往四川、贵州、黑龙江、甘肃、广西等国内主销区举办推介活动,揽获了一批海内外采购商,让这颗 “剥衣黄金”的香飘世界各地。

2024年11月5日,巨元孖宝清远西牛麻竹笋(山椒笋、红油笋)首次出口东南亚市场,本地笋企实现了出口零的突破;今年7月4日,2025中亚(霍尔果斯)商品贸易博览会在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来自英德的企业广东竹笙笙科技有限公司现场与哈萨克斯坦的客商达成意向订单;7月17日,清远 “五大百亿” 农产品首次出口南非的发柜仪式在英德市英红镇巨元孖宝麻竹笋有限公司举行,标志着西牛麻竹笋在开拓新兴国际市场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

在企业家们的不懈努力下,西牛麻竹笋在国际市场的认可度与日俱增。数据显示,近三年,清远地区出口的麻竹笋及其制品累计达 1083 批次,货值 6.1亿元人民币。

烹享者

巧搭百味食材,让笋鲜焕发层次

从田间到市场,麻竹笋的价值跃迁,终究要落到消费者的味蕾上。这需要餐饮从业者运用匠心与巧手,让这道食材在餐桌上绽放光彩。

竹笙竹笋炖鸡、鲜果酸笋桂花鱼、红油鲜笋拌牛展、笋衣碌乌鬃鹅……日前,2025年第三届清远西牛麻竹笋尝鲜季暨产业招商推介活动现场,“清远西牛麻竹笋一桌菜” 惊艳亮相,13道融合多元口味的佳肴,让来自天南地北的嘉宾沉浸式感受到西牛麻竹笋的千种风情。

由清远市饮食服务行业商会组织创制的“清远西牛麻竹笋一桌菜”。

由清远市饮食服务行业商会组织创制的“清远西牛麻竹笋一桌菜”。

“西牛麻竹笋自带鲜香爽脆的特质,富含膳食纤维和氨基酸,是天赐的好食材。”清远市饮食服务行业商会秘书长、清远市步步高酒店集团副总经理陈健扎根餐饮行业18年,见证了西牛麻竹笋从农家小菜一步步走向大众视野的蜕变历程。“清远本土丰富的食材宝库,为西牛麻竹笋提供了绝佳搭配基础。与清远鸡同炖,鲜味加倍;和乌鬃鹅共煮,可以吸收油脂;包进糍粑,又能生出独特的乡土韵味。只要用对技法,很多食材都能与麻竹笋碰撞出奇妙火花。”

为让麻竹笋的美味得到极致呈现,陈健与同行们始终保持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常组团深入各地调研取经。“笋丝扣肉是道经典菜,传统做法采用的是全干笋丝,难免带些酸涩。前阵子去英德考察时,当地老师傅传了个诀窍:改用晒至半干的笋丝,既能吸收油脂,又能留住本身的鲜甜,口感立马升级。”

用西牛麻竹笋制作的鲜笋丝扣肉。

用西牛麻竹笋制作的鲜笋丝扣肉。

在菜式创新上,团队更紧扣消费新趋势。“一桌菜既要守住本土特色的根,也要注入新的饮食理念。现在年轻人偏爱颜值与味道并存的‘漂亮饭’,我们就研发了黑松露炒酿麻竹笋尖、水晶麻竹笋饺这些新菜式。”经过反复调试改良,“清远西牛麻竹笋一桌菜” 最终敲定 13 道菜品,涵盖硬菜、凉菜、点心、汤品等多个品类,运用蒸、煮、炒、拌等多元烹调手法,包容酸甜咸辣各式口味,真正实现老少皆宜,成为家庭、朋友聚餐的绝佳选择。

不止清远,其他地区的餐饮从业者同样对西牛麻竹笋青睐有加,纷纷打造出各具地域特色的美味佳肴。去年8月,广州酒家推出了一系列以麻竹笋为主题的菜品,运用浸、炸、炒、煎、扣等多种烹调技艺,开发出三道前菜、一款汤品、八道菜式、两道点心,共14道菜品,让西牛麻竹笋在广府餐桌上焕发别样光彩。

广州酒家推出的清远西牛麻竹笋一桌菜。

广州酒家推出的清远西牛麻竹笋一桌菜。

目前,已有 33 家餐饮店同步推出这两桌特色菜,让更多市民游客能亲身体验麻竹笋的美食潜力。从最初的零散的菜式到形成标准套餐,从本地特色菜到湾区餐厅的招牌席,无数餐饮人用创新打破 “食材边界”,让麻竹笋从餐桌配角跃升为宴席主角,为产业注入了鲜活的消费动能。

创新者

点“废”成金,让笋材物尽其用

产业链的成熟,不仅看 “长板” 有多突出,更看 “闭环” 有多完善。当种植、加工、消费环节让麻竹笋的价值不断攀升,那些曾被忽略的边角料,也在创新者手中成为产业增值的新支点。

今年广东荔枝季,一款竹纤维包装盒悄然走红,成为市场 “新宠”。用它盛装的荔枝,历经长途运输后依旧新鲜饱满,保鲜期至少延长3天,坏果率几乎为零。而这款集环保与保鲜功能于一身的包装,正是由西牛麻竹笋的边角料加工而成的科技创新产品。

用竹纤维包装袋包装的荔枝。

用竹纤维包装袋包装的荔枝。

“一根笋的笋壳、笋筒等边角料占比高达70%,直接丢弃实在太过浪费。” 王华珍另辟蹊径,思索如何让这些废料 “变废为宝”。在广泛咨询行业专家后,她发现这些看似无用的废料,经过高新技术加工,可转化为环保餐具、环保包装袋等产品,进而实现对竹笋资源的深层利用。

2023 年,王华珍在英德市创立广东创德新竹业有限公司。次年,其 “以竹代塑” 项目在英德市西牛镇金竹村镇域产业园成功落地。该项目将麻竹笋筒、笋壳、竹子等材料通过高新技术处理,生产为一次性可降解餐具。产品一经推出便迅速赢得欧美市场的青睐,仅去年就接到十几亿订单。

广东创德新竹业有限公司王华珍。

广东创德新竹业有限公司王华珍。

王华珍和团队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广东是荔枝大省,但每年都因保鲜问题出现不少损耗,因此我们在思考,能否利用竹子天然的抑菌功效来研发保鲜包装。”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钻研,今年4月,王华珍团队成功研制出竹生物基降解生鲜蔬果包装盒和竹纤维打包袋。随即在从化、高州等地小范围投入荔枝保鲜、运输环节试用,取得了显著成果。

“传统塑料膜的密度高,透气性较差,包装时会导致荔枝发热,影响保鲜效果和口感”。王华珍表示,竹子富含竹黄酮、竹沥、竹琨等天然成分,这些成分赋予了包装盒特殊的抑菌抗菌功效,能够有效抑制杂菌滋生,对于荔枝等生鲜蔬果的保鲜效果尤为突出。“今年客户的反馈都非常好,明年荔枝季就可以进行大范围推广了”

如今,王华珍团队仍在持续拓展麻竹笋废料的利用版图。仅 “以竹代塑” 这一板块,一年产值就达 4.5 亿元,不仅为当地农户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更有力促进了整个麻竹笋产业生态的蓬勃发展。

西牛麻竹笋。

西牛麻竹笋。

西牛麻竹笋的故事,说到底是 “人” 的故事。从种植者筑牢产业根基、开拓者勇闯外贸蓝海,到餐饮从业者潜心琢磨新吃法,再到新农人用科技拓展产业链条,8.8万的从业者的默默耕耘,共同造就了产业的蓬勃生辉。未来,这颗 “剥皮黄金”,必将在更多人的匠心与创新中,结出更丰硕的成果。

撰文:陈咏韶

来源:南方农村报


知识
上一篇:东莞防汛IV级应急响应结束
下一篇:紧急提醒!珠海人,今晚睡前记得关窗!